9月15日,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地热能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郭旭升在会上作了地热能国家主旨报告——《中国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中国国家报告》,在清洁供暖需求的强烈作用下,中国逐渐形成了以供暖(制冷)为主的地热发展路径,带动中国地热直接利用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为世界地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郭旭升介绍,近年来,中国地热发展呈现出地热企业增多变强、地热标准渐成体系、地热技术显著进步、地热人才培养加速、重大工程陆续建成的良好局面。到2021年底,中国地热供暖(制冷)能力达到13.3亿平方米,其中水热型地热供暖能力5.3亿平方米,浅层地热供暖(制冷)能力8.0亿平方米;温泉年利用能力6665兆瓦,地热农业年利用能力1108兆瓦。
郭旭升表示,未来几年,中国北方地区地热清洁供暖、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热供暖(制冷)、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热发电仍将是产业发展热点。
在地热企业增多变强方面,2006年在陕西咸阳,中国石化开始商业化开发水热型地热供暖项目,目前已扩展至京津冀鲁豫陕晋等地热资源优势地区,地热供暖能力超过8000万平方米。中国石油依托油区地热资源和石油队伍在东北、华北建设了一批地热供暖项目,累计地热供暖能力1580万平方米。中国核电组建中核坤华能源公司,进军西南地区,积极探索地热发电。中节能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合资和并购进入地热领域。煤炭地质总局通过所属水文局进占地热开发工程市场。
另外,北京华清地热专注北京及其周边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河北地矿、山东地矿、兖矿集团等地方企事业单位利用对所在区域资源和市场熟悉的优势,也都组建了专门的企业开发当地水热型地热资源。海利丰、河南万江、浙江陆特、湖北风神、恒有源等一批进入地热行业较早的民营企业也开始规范化发展,纷纷成立研发机构,逐渐重视地热回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地热标准建立和完善方面,2016年11月,国家能源局批准成立了能源行业地热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涵盖5个专业、111项标准的行业标准体系,梳理认为其中56项需要研究制定,到2021年底已累计制定完成并发布了40项。
另外,地热能标委会协助河北雄安新区制定了地热能标准体系,制定提交了10项地方标准;协助中国石化制定了18项企业标准。
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地热产业工作委于8月8日组织召开了《地热项目经济评价》团体标准启动会暨编制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后续还将开展《地热项目后评价》《地热能供暖系统节能量和减排量计算方法》《砂岩热储地热尾水回灌井设计及施工工艺》等团体标准的编制工作。
在地热技术显著进步方面,中国地热开发利用监测技术日益完善,多个省(市)、企业已建立了地热开发利用监测平台,服务区域资源科学利用,以及政府和企业管理。
近几年,石油勘探技术与地热供暖利润低的条件相结合,发展了地震+非震技术结合的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勘探技术,在勘探精度和成本中寻找平衡,成为地热勘探的主要手段。碳酸盐岩热储安全高效钻井技术采用降低井筒液柱循环压力工艺,形成清水充气钻井工艺和双壁钻杆气举快速穿漏钻井工艺,降低了岩溶-裂隙型热储的钻井风险。砂岩回灌逐渐形成采灌地层优选与完井,梯级过滤,治砂解堵等系列应用技术。
在陕西,钻凿2000米左右的井孔,通过井下换热结合热泵设备,建成600余万供暖能力,积累有关应用技术。以北京经验为基础,建立了区域浅层地热勘查评价技术,促进了浅层地热开发利用。在青海共和,进行了干热岩工程试验,在资源勘探和钻井压裂等方面进行了工程验证和技术积累。在河北雄安科创中心中试基地,探索浅层地热能、光储充一体化、光热系统为园区提供了冷、热、电能源供给及热水服务,提供园区低碳能源技术解决方案。
在地热人才培养体系方面,2019年11月,中冰培训项目正式成立。第一期培训班由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热学院的11位国际专家,以及15位中国专家,对41名技术骨干进行了为期5周的专业培训。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召开期间,国家地热能中心、中冰地热中心举办第二期中冰地热培训班,旨在推进全球地热技术的交流与创新。
此外,天津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了地热中心、研究室等机构。国家地热能中心、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等各类学术组织定期举办一系列地热领域专题会议。
据介绍,近年来,地热加研习社(原《中国地热》杂志社、地热加APP培训项目部)已在全国成功举办了多场地热能及水、地源热泵相关技术培训班,其中包括地热综合能源站实战培训班;高效寻找地热技术培训班;地热能和地源热泵项目(中级)管理人员培训班;地热能和地源热泵项目(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地热等新能源碳资产开发、管理与交易培训班;地源热泵及地热能机房运维和管理技术人员(初级)培训班等。
在地热重大工程实施方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地源热泵系统为257万平方米建筑提供供暖和制冷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办公区利用地源热泵+深层地热+水蓄能+辅助冷热源,为150万平方米建筑群提供夏季制冷、冬季供暖以及生活热水。
中国石油在河北唐山曹妃甸新城,建成水热型地热供暖能力230万平方米,已平稳运行3个供暖季,地热水采灌均衡。中国石化打造了中国首座地热供暖“无烟城”,为全国地热产业化、可持续开发提供了有益经验。中国石化大力推动我国地热能发展,公司地热供暖能力将于今年底前迎来重大进展,预计突破1亿平方米。
湖北武汉汉口滨江CBD项目采用水源热泵技术供暖制冷,建成后可为210万平方米建筑提供集中供暖制冷服务;湖南长沙湘江新区综合利用江水源热泵、地源热泵为片区内建筑提供集中供暖制冷,规划供能面积1500万平米;重庆两江新区江水源热泵技术为近400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提供冷热源。
本次大会由国家地热能中心主办,中国石化承办,主题为“清洁地热、绿色地球”,来自54个国家、1400余名嘉宾出席本次地热大会。大会会期3天,9月15日开幕,9月17日闭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