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闭幕 《北京宣言》发布
发布时间:2024-08-08 21:18

  光明网讯 9月17日,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在北京闭幕。本届大会以“清洁地热、绿色地球”为主题,经过3天会期的3场重要活动、88场平行论坛,来自全球54个国家1400余名参会人员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互利合作等方面深入开展研讨交流,深化务实合作,发布了全球地热领域首个行业标准和《北京宣言》,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共同推动地热能和清洁能源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护能源安全、造福各国人民作出积极贡献。

  闭幕式上发布了《北京宣言》,为全球地热行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建议,为全球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宣言》表示,在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未来地热将会成为全球最受欢迎、最有竞争力的能源之一。为此,与会各方承诺,将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提高全球各国对于发展地热产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将坚持开放合作原则,共同推进地热产业的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将坚持公平合理原则,稳步推动全球地热的合作与发展;将坚持共享共赢原则,持续深化全球地热产业合作。同时,《北京宣言》呼吁加强对地热的公众宣传和政策支持、推进全球地热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促进地热技术和知识的转移,联动全球能源成功转型,推动全球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

  首个全球地热领域行业标准发布。在本届地热大会上,国际地热协会面向全球首次正式发布《中国地热供暖推荐做法》国际标准,这是全球地热领域发布的第一项行业标准。标准以我国地热供暖实践为参照,给出了中低温水热型地热供暖的推荐做法,为全球地热地暖产业提供了完善的技术标准参照。

  首次实现地热大会“零碳办会”。大会引入碳中和项目,通过碳资产购买等创新解决方式,中和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最终通过专业的温室气体核查机构评审,证实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达成碳中和,并为其颁发PAS 2060达成碳中和宣告核证证书。

  地热能装备展创多项纪录。三天的会议期间,在国家会议中心同步举行地热能开发技术与装备特装展览,展厅占地规模22000平方米,设置资源勘探、地热开发、集成应用、合作交流4个主题展区,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冰岛等13国家的217家展商参展,参展企业数量、展览面积以及展示品类均创历届地热大会之最。

  地热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量大、能源利用效率高、节能减排效果好等诸多优点,在能源变革背景下具有独特的“先发优势”。我国的地热资源丰富,地热直接利用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为地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和借鉴。本届世界地热大会发布了我国首个地热能国家主旨报告,通过地热大会将有效提升社会各界对地热能的认知,带动产业进一步发展,助力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

  中国石化领跑我国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在河北雄县成功打造了我国第一个地热供暖“无烟城”,将地热科技研发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热供暖CDM方法学,创新形成集地热勘探等技术于一体的六大核心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中国石化拥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1个,技术专利130余项,地热业务已辐射11个省(区市)60多个城市,其中地热供暖能力超百万平方米的城市已达22座,预计今年底中国石化地热供暖能力将突破1亿平方米,迎来重大进展。

  世界地热大会被誉为地热界的“奥林匹克”。首届世界地热大会于1995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办,目前已举办六届,前六届大会分别在佛罗伦萨、盛冈、安塔利亚、巴厘岛、墨尔本和雷克雅未克举办。

  闭幕式上,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和国际地热协会主席布洛格向大会合作伙伴代表极地绿色能源、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昆山台佳机电有限公司颁发钻石级、铂金级合作伙伴奖牌,并举办世界地热大会主办权交接仪式。(光明网记者 战钊 张佳兴 林佳欣)

  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数据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引擎。 多措并举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数据要素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所谓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IGC),是指基于算法、模型、规则等,生成文本、声音、图片、视频等内容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

  “木星冰卫星探测器”(JUICE)将于8月19日、20日飞越地球和月球。次飞越可能是整个飞行任务中最复杂的,因为JUICE必须精确通过与地球和月球相关的正确位点,进而“搭便车”前往金星。

  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对理解宇宙起源和结构有重要意义。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王涛团队揭示黑洞通过调制星系冷气体含量影响星系的形成演化,解开了困扰天文学界半个世纪的谜题。”王涛团队通过对样本星系中原子氢和超大质量黑洞的对比研究,发现星系中心黑洞质量与原子氢含量负相关。

  中国科协推出科普大篷车项目,让“移动科技馆”走到乡村孩子身边。潘薇是安徽省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第一代科普工作者,“我们常在外边跑,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

  8月12日晚至13日晨,被誉为“全年最适合观测的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迎来极大。

  这些年来,在各地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长城保护、传承与研究工作有序进行,长城的保护状况得到持续改善。

  大学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开放,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普及,对促进知识传播、文化传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都具有积极意义,无疑值得肯定和点赞。

  近年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以十年禁渔为重点的长江大保护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气温每上升1℃,所选育的小麦品种的环境适应能力将下降8.7%。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熊伟建议,未来必须对现有育种策略进行调整,增加抗逆高产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以适应不断增加的极端天气事件。

  日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岩团队和合作者在《自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为开发治疗与多巴胺转运蛋白(DAT)相关精神疾病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信息。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7月,乘用车国内销量159.5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85.3万辆,首次超过传统燃料乘用车74.2万辆的国内销量。

  12日,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在四川成都发布了我国首个机器人多模态模型以及双臂协作系统。创新中心董事长张睿睿介绍,语义指令包括相对明确地将饮料和非饮料进行区分和分拣,也包括相对抽象地将圆柱体和长方体物体、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物品进行区分和分拣。

  今年7月26日,中国科学院若尔盖湿地生态研究站(以下简称“若尔盖站”)在四川红原县全面投入使用。近年来,若尔盖站的发展建设,改善了我国高寒湿地长期定位监测与研究的面貌,增强了该区域系统性科学研究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谷歌旗下“深层思维”公司近日宣布,该公司研发团队开发出一款乒乓球机器人,可在比赛中达到人类业余乒乓球选手的水平。研究人员说,机器人输掉了所有与高级选手的比赛,但赢得了所有与初级选手的比赛以及55%与中级选手的比赛。

  一项破纪录的海底岩石钻探行动,让科学家对地幔有了更好的了解。通常只有岩浆会喷发到海底,但在一些区域,地幔岩石也会喷发到海底,并与海水相互作用,发生一种名为蛇纹石化的反应。

  东芬兰大学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首次证实,即使具有高遗传风险的人群,健康饮食和定期运动也可降低其罹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结果显示,无论遗传风险高低,干预组的Ⅱ型糖尿病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在睡眠期间,一些休憩的大脑神经元不仅会重播过去,甚至还会演绎未来。据近期《自然》杂志、美国莱斯大学官网消息称,科学家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视角,研究大脑的单个神经元。幸运的是,科学家首次观察到这些单个神经元如何在休憩期间保持稳定的空间表征。